医院设备维修管理困境:难题丛生,出路何在?
发布人:Admin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25/4/8

在我国医疗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,各类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已深度融入医疗诊断流程,成为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。而确保这些医疗设备的高完好率,无疑是践行管理效益理念的关键一环,对于有效遏制维修费用的持续攀升,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。


于现代医学而言,大型医疗设备的引进与运用,已然成为衡量医院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。此类设备不仅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核心工具,在医院总资产中占比更是高达 52%,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亦占到医院总体经济效益的 40%。故而,怎样全力保障医疗设备的完好率,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能够正常、安全地运转,进而节省医院维修开支,提升经济效益,已成为医疗设备现代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。

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存在的问题

管理制度不完善

1.维修流程不规范:许多医院缺乏标准化的维修流程,从设备报修、故障诊断、维修方案制定到维修完成后的验收,各个环节缺乏明确的操作指引和时间节点要求。这导致维修过程混乱,容易出现推诿责任、维修效率低下等问题。例如,设备报修后,可能长时间无人响应,或者维修人员到达现场后才发现缺少必要的维修工具和资料,又需返回准备,极大地浪费了时间。

2.质量监管缺失:对于维修质量,医院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。维修完成后,没有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和流程,无法确保设备已被彻底修复且能正常稳定运行。一些维修人员可能只是暂时解决了表面故障,而未深入排查潜在问题,导致设备在短时间内再次出现故障,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。

3.绩效考核不合理:现有的维修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多侧重于维修工作量,而忽视了维修质量、维修及时性以及设备故障率降低等关键指标。这使得维修人员为了追求工作量而忽视维修效果,不利于提高整体维修管理水平。例如,有些维修人员可能会选择简单易修的设备故障进行处理,而对于复杂故障则拖延处理,以保证自己的工作量指标。


人员素质参差不齐

1.专业技能不足:医疗设备涵盖了多种先进技术,如磁共振成像设备涉及超导、计算机图像处理等复杂技术。然而,部分维修人员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,无法掌握新型设备的维修技能。在面对设备故障时,难以准确判断故障原因,更无法制定有效的维修方案。

2.责任心不强:部分维修人员对待工作缺乏应有的责任心,工作态度不积极。在设备出现故障时,不能及时赶到现场进行处理,或者在维修过程中敷衍了事,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。这种行为不仅延长了设备停机时间,还可能导致小故障演变成大故障,增加维修成本。

3.沟通协作能力差:维修人员与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不畅。医护人员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时,无法清晰准确地向维修人员描述故障现象,而维修人员也缺乏主动了解设备使用情况的意识。此外,维修部门内部人员之间在协同维修复杂设备时,也可能因沟通不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。


技术手段落后

1.检测设备陈旧:医院用于医疗设备故障检测的仪器设备老化、精度不足。例如,一些老旧的示波器无法准确捕捉到现代医疗设备电路中的高频信号,影响对故障的准确判断。使用这些陈旧检测设备,可能会遗漏一些潜在故障,导致维修不彻底。

2.信息化程度低:多数医院的维修管理尚未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。设备维修档案仍采用纸质记录,查询和统计极为不便。同时,缺乏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的信息化系统,无法提前预警设备故障,只能在故障发生后被动维修。这与现代医疗设备管理的智能化、信息化趋势严重不符。

3.缺乏远程维修支持:随着医疗设备的智能化发展,远程维修成为一种高效的维修方式。但目前许多医院尚未建立远程维修平台,在遇到复杂故障时,无法及时获取设备厂家或外部专家的远程技术支持。这使得一些原本可以通过远程指导解决的问题,不得不等待厂家技术人员到现场处理,延误了维修时间。


配件管理混乱

1.库存管理不合理:医院在医疗设备配件库存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。一方面,部分常用配件库存不足,当设备出现故障急需更换配件时,因无库存而导致维修延误。另一方面,一些不常用的配件库存积压,占用了大量资金,且随着时间推移,这些配件可能因技术更新换代而失去使用价值。

2.采购渠道不规范:配件采购过程中存在采购渠道不透明、不规范的现象。部分医院为了降低采购成本,选择一些非正规渠道的配件供应商,这些供应商提供的配件质量难以保证。使用低质量配件进行维修,可能会导致设备再次出现故障,甚至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。

3.配件质量把控不严:医院在配件验收环节缺乏严格的质量检测手段和标准。对于采购回来的配件,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外观检查,而无法对其内在质量进行全面检测。一些存在质量缺陷的配件被安装到设备上,不仅影响维修效果,还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。


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,提升医疗设备管理水平

构建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平台

1.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块:创建覆盖设备从采购规划、验收入库、日常使用、维护保养、维修记录到报废处理全流程的管理模块。通过该模块,管理人员可实时掌握每台设备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。例如,在采购规划阶段,可依据平台中现有设备的使用状况、故障率等数据,科学制定采购计划;设备验收入库时,详细录入设备的各项参数、供应商信息、保修条款等,方便后续查询与管理。

2.设备实时监控模块:利用物联网技术,将医疗设备接入信息化管理平台,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。例如,对大型影像设备的关键部件温度、运行时长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,一旦参数超出正常范围,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息,提醒维修人员及时处理,避免设备突发故障,保障医疗工作的连续性。

3.设备定位与调配模块:借助蓝牙、Wi-Fi 等定位技术,在信息化平台上实时显示设备的位置信息。当临床科室急需调配设备时,可通过该模块快速查询设备所在位置,并进行合理调配,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,减少设备闲置现象。


优化维修管理流程

1.在线报修与派单系统:建立医护人员在线报修平台,当设备出现故障时,医护人员可通过电脑或移动端快速填写报修信息,包括设备名称、故障现象描述、报修时间等。系统根据故障类型和维修人员的技能专长,自动将维修任务派发给合适的维修人员,并通过短信或系统内消息提醒维修人员接单,大大提高报修与派单的效率。

2.维修知识库与远程协助功能:在信息化管理平台中搭建维修知识库,将以往设备维修案例、故障原因分析、维修方法等信息进行整理归档。维修人员在遇到类似故障时,可快速查询知识库获取解决方案。同时,引入远程协助功能,当维修人员遇到疑难问题时,可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,实时获取设备厂家技术人员或外部专家的远程指导,提升维修技术水平和维修效率。

3.维修质量跟踪与评价系统:维修完成后,通过信息化平台对维修质量进行跟踪与评价。设备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,系统自动向使用科室医护人员发送维修质量评价问卷,收集他们对维修效果的反馈意见。维修管理人员可根据评价结果对维修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,激励维修人员提高维修质量。


强化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

1.设备使用数据分析:信息化管理平台自动收集设备的使用数据,如使用频率、使用时长、科室分布等。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,医院管理者可以了解不同科室对各类设备的实际需求情况,为设备的合理配置和采购提供数据依据。例如,若发现某科室的某类设备使用频率过高,可考虑增加该设备的配置数量。

2.设备故障数据分析:深入分析设备故障数据,包括故障类型、故障发生时间、故障间隔周期等。通过数据分析,找出设备的常见故障模式和潜在故障隐患,为制定针对性的维护保养计划提供参考。例如,若某类设备在使用一定年限后频繁出现同一类型故障,可提前对该设备进行重点维护或更新换代。

3.成本效益数据分析:整合设备采购成本、维修成本、使用成本等数据,分析设备的成本效益情况。通过成本效益分析,评估设备的投资回报率,为设备的更新改造、报废处理等决策提供有力支持。例如,对于维修成本过高且使用年限较长、效益低下的设备,可考虑及时报废,避免资源浪费。


保力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系统

保力维修管理系统是针对医疗设备的维修程序而设计的。在故障报修、维修任务指派、维修细节记录、更换配件、维修情况评价、维修信息统计分析等工作环节实现规范化、高效率管理。该模块涵盖了从报修、派工到维修处理、验收等全过程,并通过外修申请、配件申请、费用申请等功能,实现了维修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成本控制。


报价咨询
申请试用
电话咨询
售前电话:18682485972
售前电话:13530100521
关注我们
微信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