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医院而言,固定资产管理绝非仅仅局限于资产的持有层面。更为关键的是,要借由合理的采购流程、高效的使用方式、妥善的维护手段以及恰当的处置措施,达成资产的优化配置,进而提升经济效益。与此同时,固定资产管理必须与医院的医疗服务业务深度融合,以此确保资产能够切实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。总体来讲,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。医院需要依据自身实际状况,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策略与方法,从而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与效益最大化。
1.资产购置缺乏精准规划:许多公立医院在购置固定资产时,未充分进行前期调研与需求评估。部分科室为追求先进设备,盲目跟风购置高端医疗仪器,未考虑实际业务量与使用频率。这导致一些设备购置后长期闲置,占用大量资金,如部分基层医院购置的大型高端影像设备,因患者数量有限,年开机率不足 50%。
2.资产日常管理松散:公立医院固定资产台账记录常存在不完整、不准确问题。资产的领用、调配登记不及时,导致资产实际使用位置与台账记录不符。例如,某医院在清查时发现,超 20% 的办公设备实际使用科室与最初登记不一致,且部分设备已损坏却未在账目中更新状态。在资产盘点方面,多数医院每年仅进行一次形式上的盘点,盘点过程不严谨,对资产的盘盈、盘亏原因缺乏深入追查。
3.维护与更新机制不完善:设备维护方面,缺乏定期的预防性维护计划,往往在设备出现故障后才进行维修,增加了维修成本,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。如某医院的关键检验设备因长期未维护突发故障,维修费用高达数十万元,且影响科室业务正常开展长达一周。在资产更新方面,缺乏科学的更新决策机制,一些设备已陈旧老化、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,但因资金或审批问题,迟迟未能更新换代。
4.信息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:部分公立医院虽引入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,但系统功能单一,仅能实现简单的资产登记与查询,无法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有效监控与数据分析。不同部门间信息系统相互独立,信息流通不畅,财务部门、设备管理部门与使用科室之间数据不一致问题时有发生,阻碍了固定资产管理的协同作业。
5.人员管理意识薄弱: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,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。管理层更多关注医疗业务指标,忽视资产管理效能提升;使用科室员工缺乏资产管理责任意识,存在对资产不爱护、违规操作等现象,进一步加剧了资产损耗与贬值。
1.构建全流程信息化采购体系:在采购环节,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设置采购需求提交流程。各科室通过系统提交详细的资产采购申请,包括设备名称、规格、预计使用时间、需求原因等信息。系统自动整合全院需求,进行数据分析,为采购决策提供依据,如根据过往采购数据、设备使用频率以及医院发展规划,评估需求的合理性与紧迫性。同时,系统可对接供应商数据库,实时获取设备价格、性能参数、售后服务等信息,辅助采购人员筛选优质供应商,实现采购流程的透明化与高效化,避免盲目采购与重复采购。
2.实现资产动态跟踪与实时监控:借助信息化系统的定位与物联网技术,为固定资产配备电子标签或传感器。资产从入库那一刻起,其位置、使用状态、运行数据等信息便实时上传至系统。医护人员可通过系统随时查询设备所在科室、使用人、使用时长等情况。例如,对于大型医疗设备,系统能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时长、故障次数等关键数据,一旦设备出现异常,立即自动发出预警信息,提醒维修人员及时处理,确保设备正常运行,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医疗服务中断。
3.建立智能化维护管理模块: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依据设备的使用年限、运行状况、维护周期等数据,自动生成维护计划,并推送给相关人员。系统记录每次维护的详细信息,包括维护时间、维护人员、维护内容以及更换的零部件等。同时,通过对历史维护数据的分析,预测设备可能出现故障的时间与类型,提前准备维护所需物资与技术方案,实现从被动维修向主动维护的转变,降低设备维修成本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。
4.优化资产盘点与处置流程:盘点时,工作人员使用移动终端设备,通过扫描资产电子标签,快速完成资产信息采集,并与系统数据进行比对。系统自动生成盘点报告,清晰显示盘盈、盘亏资产明细及差异原因,大大提高盘点效率与准确性。在资产处置环节,系统根据资产的使用年限、损坏程度等因素,按照预设的处置标准,提供合理的处置建议,如报废、捐赠、转让等。同时,全程记录资产处置过程,确保处置流程合规透明,实现资产价值的最大化回收。
5.强化数据整合与分析决策支持: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医院各部门涉及固定资产管理的数据,打破信息孤岛。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,为管理层提供多维度的资产分析报告,如资产分布情况、使用效率排名、成本效益分析等。基于这些数据,管理层能够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资产管理策略,合理调配资源,优化资产配置,提升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与经济效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