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公立医院的平稳运转进程里,固定资产管理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。尤其是在医改持续深入推进,以及新政府会计制度全面施行的大背景下,从谋求长远、稳健发展的视角考量,公立医院势必要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改革与优化举措。通过提升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,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水准与医院整体管理效能的双重进阶。
固定资产作为医院开展日常工作以及应对紧急事件的重要物质支撑,然而,当前公立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,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。例如,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,导致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驱动力与资源投入;固定资产的使用权属界定模糊,容易引发资产调配与使用的混乱;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,难以有效防范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;报废手续不规范,造成资产处置的随意性与不透明;信息化程度偏低,严重制约了资产管理的效率与精准度。
如何解决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难题
强化管理意识
1.开展培训与宣传:组织医院管理层及各科室负责人参与资产管理培训,内容涵盖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、新政策法规解读等。通过医院内部宣传栏、内部网络平台、定期工作会议等渠道,向全体员工宣传固定资产管理知识,提升全员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,使员工认识到自身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。
2.建立责任机制:明确各科室负责人为本科室固定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,将资产管理工作成效纳入科室及个人绩效考核体系,与绩效奖金、职称晋升、评先评优等挂钩,促使各科室积极主动参与固定资产管理。
明确使用权属
1.资产清查与梳理:定期开展全面的固定资产清查工作,对医院所有固定资产进行逐一盘点、核对,详细记录资产的名称、规格型号、购置时间、使用部门、存放地点等信息。在清查过程中,针对使用权属不清的资产,追溯其购置来源、使用历史,结合医院的组织架构与业务流程,明确其归属科室或部门。
2.完善资产登记与变更制度:规范固定资产登记流程,新购置资产及时入账,明确使用部门与责任人。当资产发生科室间调拨、借用等使用权变更情况时,严格按照规定办理资产变更登记手续,详细记录变更信息,并及时更新资产管理系统数据,确保资产使用权属清晰、准确。
完善内部控制制度
1.健全管理制度:制定涵盖资产采购、验收、入库、领用、使用、维护、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,明确各环节的操作流程、责任部门与责任人。例如,规定采购环节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论证,验收环节要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,确保资产质量与数量符合要求。
2.加强监督与审计: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监督小组,定期对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内部审计与监督检查。审查资产购置是否合规、使用是否合理、处置是否规范等,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,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。同时,强化外部审计监督,定期邀请专业审计机构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进行审计,借助外部专业力量完善内部控制。
规范报废手续
1.制定报废标准与流程:结合医院实际情况,制定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报废标准,明确达到何种使用年限、损坏程度的资产可申请报废。规范报废申请、审批、处置流程,资产使用科室提出报废申请,经设备管理部门、财务部门、审计部门等相关部门审核评估后,报医院领导审批。审批通过后,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资产处置,如公开拍卖、报废拆解等。
2.加强报废资产跟踪管理:建立报废资产台账,对已申请报废的资产进行跟踪记录,详细登记资产的报废审批时间、处置方式、处置收入等信息。确保报废资产得到妥善处置,防止国有资产流失。同时,对报废资产处置收入及时入账,规范财务管理。
提升信息化程度
1.引入资产管理系统:采用先进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,实现资产信息的集中化、电子化管理。通过系统对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,实时记录资产的动态信息,如资产位置变动、使用状况、维修记录等。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随时查询资产信息,进行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。
2.利用物联网技术:借助物联网技术,为高值、重要固定资产配备电子标签或传感器,实现资产的实时定位与状态监控。例如,对大型医疗设备安装传感器,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数据,提前预警设备故障,便于及时维护保养,提高资产使用效率。同时,通过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资产盘点的自动化,提高盘点的准确性与效率 。
保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解决方案
保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软件依据财政标准建立,符合医院日常工作资产管理流程及要求,系统软件采用条形码/RFID对固定资产进行标识,实现了固定资产生命周期和使用状态的全程跟踪。标识后的资产在进行盘点、清查或巡检时显示出条码/RFID技术最突出的特点:方便、快速、准确,不但大大提高了盘点工作的效率,同时保证了信息流和资产实物流的对应。有效的解决了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难题,使医院更轻松、更有效地管理固定资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