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,医疗设备在医院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,而医疗设备管理是保证其安全、有效运行的关键环节。本文将从医院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出发,探讨医疗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,为加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。信息化管理近年来,我国医院医疗设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,为医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一、管理流程和制度方面的问题
1.缺乏全程、规范、流程化的管理:医院设备科没有建立从设备购置、验收、运营、维修、效益分析到报废的全程、规范化、流程化的管理,导致相关资料无法及时查阅和追溯。
2.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导致权责不清:各个医院的管理分工不尽相同,总务科和医疗设备科有交叉管理的区域,导致权责不清、互相推脱的状况,影响工作效率。
3.设备购置缺乏科学性:很多医疗机构在购入医疗设备时缺乏计划性,盲目追求设备的“尖端”和“先进”,而忽略了设备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的可行性论证分析。
二、设备使用和维护方面的问题
1.设备的运行状态不清晰:某些重要设备没有设置专人操作,责任不明确,年久失修,自然腐蚀严重,导致维修费用高且耽误医疗使用。
2.医疗设备维护管理不到位:医疗机构在购入设备时,没有及时对使用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,也没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,导致设备使用效率低下,资源浪费。
三、资产管理和报废处置方面的问题
1.资产账目管理混乱:全院各科室医疗设备众多,可能出现账目不清、账物不符、有账无实等情况,容易导致医院资产流失。
2.报废处置不规范:医疗设备报废制度不完善,无章可依,一些设备损坏是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人为操作不当而造成的,在尚未达到报废年限和标准时即提前报废;有些设备损坏了未达到报废年限就堆放在仓库闲置,既不使用也不处置。
四、高值耗材和设备保养记录管理方面的问题
1.高值耗材管理困难:证照管理、核对难度大,购销流程不规范,缺乏管理手段,记录工作量大,易于差错,产品追溯困难。
2.设备保养记录不完整或不准确:保养记录不及时、遗漏保养项目或填写不规范,影响保养管理的有效性和可追溯性。
一、完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
1.建立全程、规范、流程化的管理制度:从设备购置、验收、运营、维修、效益分析到报废,制定详细的管理流程和规范,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和操作标准。
2.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:避免多头管理和交叉管理,明确设备科、总务科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,确保责任到人,提高工作效率。
二、加强设备购置管理
1.制定科学的设备采购计划:根据医院实际需求和发展规划,制定科学的设备采购计划,明确采购设备的种类、数量、预算等。
2.严格供应商选择:选择可信赖和有资质的供应商,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售后服务。
3.加强设备验收工作:对新购入的设备进行严格的验收,确保设备符合规定标准,并能正常运行。
三、加强设备使用和维护管理
1.建立设备使用档案:对每台设备建立详细的使用档案,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、维修情况等,便于查询和追溯。
2.加强设备操作培训:对使用人员进行全面的设备操作培训,确保他们能够正确使用设备,减少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设备损坏。
3.建立定期维修制度:制定设备维修保养计划,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,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。
四、加强资产管理和报废处置
1.建立完善的资产账目:对全院各科室的医疗设备进行详细登记和分类,确保账目清晰、账物相符。
2.严格报废处置流程:制定科学的设备报废制度,明确报废标准和流程,确保报废设备得到妥善处理,避免资源浪费。
五、加强高值耗材和设备保养记录管理
1.建立高值耗材管理制度:对高值耗材进行严格的证照管理、核对和购销流程规范,确保产品追溯和记录工作的准确性。
2.完善设备保养记录:建立完整的设备保养记录体系,确保保养记录及时、准确、完整,便于查询和追溯。
保力设备科管理软件涉及医院医疗设备、高值耗材(植入、介入)和普通耗材等的全流程终身管理。在管理方面,涵盖了设备的计划、申请、购置论证、审批、谈判、审计、采购、验收、领用、固定资产管理、计量管理、维护维修、合同证照、效益分析以及报废全流程的管理,解决了设备科科长最关注的问题,为医院后勤管理提供最有力的保障。